水肥一體化讓“沙地生金”
走進河北省藁城市興安鎮東里村,一片一望無際的沙灘地里,采用微噴水肥一體化技術的馬鈴薯長勢喜人,旁邊一片春玉米已有7~8個葉片,長勢健壯,采用的是地膜覆蓋加微噴的水肥一體化技術。
“這一片沙灘地面積1200畝,目前種有馬鈴薯880畝,甜玉米320畝。是2007年從當地20多戶農民手里承包過來的,以前種的是楊樹?!鞭怀鞘婿蚊R鈴薯種植合作社理事長楊月青介紹說,承包以后,他投入了大量的資金用于基礎設施,包括打了7眼機井等,按照事先的設想發展馬鈴薯規模種植,沒想到沙地既漏水又漏肥,前幾年基本都是絕收。
就在楊月青走投無路之時,藁城市農技推廣部門伸出援手,他在2010年使用了水肥一體化滴灌技術,今年改滴管為微噴,當地政府還每畝給了300元的補助。
就是這項種植技術的變革,讓楊月青從原來的賠本賺吆喝,到連續兩年旱澇保收,畝效益達到2900元,年均有350萬元左右的純收入,在一片沙灘地里刨出了“金娃娃”。
日前,全國農技中心召集華北及黃淮9個省(市、區)糧食主產地土肥水技術推廣部門的負責人,在藁城市召開“水肥一體化技術現場觀摩暨經驗交流會”,楊月青的這片沙灘成為參會代表的觀摩點之一。
藁城市還在小麥—玉米兩茬示范推廣以微噴為主的水肥一體化技術,取得了“兩節”、“兩省”、“兩增”的效果,即既節水節地、省工省時,又增產增效。在藁城市小麥微噴示范現場,石家莊市農技推廣中心主任李月華介紹,與傳統的小麥生產中大水漫灌相比,微噴技術可節水一半以上。
“水肥一體化是一項節水增產的關鍵技術,藁城市因地制宜示范推廣水肥一體化,讓‘沙地生金’,促進農民增產增收,走出了一條既節約水資源,又保持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新路?!比珖r技推廣服務中心主任陳生斗評價說。
“我國是水資源短缺嚴重的國家,北方尤其嚴重。為保持糧食生產的持續穩定發展,河北農業一直依賴超量開采地下水來支撐,靠犧牲環境為代價。”小麥育種專家、石家莊農科院郭進考研究員在會上呼吁:節約用水,刻不容緩。
郭進考介紹說,河北省水資源的70%用于農業生產,其中農業用水的70%用在了小麥生產。密布河北大地的80萬口機井連年超采,造成地下水位以每年1~1.7米的速度下降,目前已形成面積達5萬平方公里的地下水采空漏斗區。
據了解,為解決水資源短缺這一制約我國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瓶頸,在農業部的支持下,近年來,全國農技中心把水肥一體化技術作為“一號技術”在全國布點進行示范推廣,今年重點在華北地區糧食作物上集成創新技術模式,推進這項技術從設施走向大田,從經濟作物發展到糧食作物。目前,該項技術已在全國推廣面積達3000多萬畝,其中大田作物已占到80%。
有關專家表示,水肥一體化技術相對成本較高,要想大面積推廣,還有待于政府加大投入,在資金上予以大力扶持;與此同時,我國水肥一體化使用的配套裝備的研發相對滯后,產品主要依賴于從發達國家進口,技術成本高,嚴重制約了水肥一體化技術的大面積應用和推廣。